SEO手记

最近在看一些SEO相关的材料,比较主要的是一本名为《SEO实战密码》的书,虽然看了不少但又好像没学到什么。 于是我决定用一个小网站,故事101,来进行实践,这个网站是之前做的讲故事小程序的延续,希望通过这个网站能为小程序吸引到更多的用户。 网站优化 meta信息补充完整,title中增加类别词,找到了一个很棒的插件next seo 在尽可能多的地方插入超链接,例如模仿维基百科在内容中插入关键词的超链接 因为内容都是爬的,准备借助算法来提升内容原创性 外链建设 在这个博客站先加上了一个链接

February 10, 2023 · 1 min · Yuanhao

一月读书笔记:寻找目标

又好久没有写东西了,主要是因为工作和生活都比较忙碌。这段时间ChatGPT比较火,也在知乎参与了一些讨论。作为一个NLP圈内人,其实早在大众之前我们就已经关注到这个模型。不过除了模型的强大,OpenAI CEO奥特曼的生平事迹也很有冲击力,恰巧也和今天想写的东西有点关系。 在陪产假和春节假期期间,除了初为人父的喜悦,最大的收获就是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另一本是畅销书《认知觉醒》。说实话哲学简史这本读起来还挺费力的,因为好多诸子百家的观点是直接引用文言文且没有注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挑了一本现代书籍搭配起来阅读,好在《认知觉醒》还挺不错。 按照《认知觉醒》里的方法,读完一本书要留下一些最打动自己的东西,写出来。所以今天这篇的主题也很聚焦,就是“寻找目标”。哲学简史里讲到儒家的时候,有一节是《知命》,里面引用了论语里的名句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不知道大家是否准确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翻译成汉语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在书里,冯先生更多讨论的是个人和外界的关系,知命的人可以 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 但我认为这里的命,也和自身有关,是自己的使命。唯有找到使命,方有竭尽己力的方向。孔子自然是知道自己的使命,他希望在乱世之中重建礼乐秩序,而且一生为之奋斗。奥特曼身上我感觉也有这种气质,才能在大模型这条路上坚持下来。 反观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因为没有找到”使命“,只能退而保证”先把每件事做好“,虽然看上去也能取得一些小成果,但这种模式很难产生系统性的大成果,也更容易计较当前的得失。要捡多少芝麻才能拼成一个西瓜?这种模式的天花板实在太低。 也不是没想过要寻找可以作为使命的目标,但之前确实犯了一些错误,导致效果不佳。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过犹不及”、“眼高手低”——太想定一个宏大的目标了。我们能看到的成功案例往往是非常难得的,几千年只出了一个孔子,这么多公司也只有一个乔布斯,如果一上来就把他们的成就作为标准去找目标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像我这种早年求学经历比较顺利的人,很容易有这个问题,总想着、等着干大事,觉得一些当下可以干的事情不够性感。其结果就是没有目标,先随大流,让自己保持选择的权利。我现在感觉可以逐渐提高目标的难度,先尝试定2-5年内的目标,再扩展到10年、15年。 《认知觉醒》里有一节专门介绍了如何寻找人生使命,虽然有些泛(比较适合用来定1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大目标),大家也可以参考 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比如《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一书的作者一稼就提出了6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今年,给自己定一个预目标,就是找到未来5年的目标。 2023.2.12更新 这几天朋友圈都在传精仪师兄们刚上市的公司禾赛,点进李师兄朋友圈,他对自己上市演讲视频配的文字是 To achieve great things, two things are needed: A PLAN, AND NOT QUITE ENOUGH TIME.

February 9, 2023 · 1 min · Yuanhao

心流

断断续续读完了《心流》这本书,感觉不错,特别是序言和前几章,大家都可以读读看,应该会有些启发(序二的作者说自己在推荐这本书时也总加上一句“读前三章就行了”)。我也把我的一些收获分享给大家。 管理好你的注意力 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书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关于享乐和乐趣的区别,其中有一个差别就是乐趣是需要投入注意力的,而享受是无需耗费精神能量的。投入注意力也是体验心流的重要条件,因此不花力气的享乐只能体会到低级的“刺激”。 现代人的注意力其实是个稀缺的资源,无数的人和公司在为之竞争。而这种相对“自我”来说外部的激烈竞争甚至是侵入式的,它们把“自我”对注意力的控制权也削弱了——好多人把自己的注意力交给抖音、b站、小红书去打理。这其实是比较遗憾的。 心流较强的那组人能关闭其他资讯的管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接收闪光的刺激上。 我我感觉注意力是可以管理和训练的,有一些简单的方法例如不带手机进卧室,把搜索作为主要的信息获取起点,多读书,多看长视频少看短视频等等。 学会自得其乐 这一点听上去有点阿Q,但我感觉确实很重要,我也挺庆幸自己对这一点掌握的还可以。之前跟总哥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们是本科同学,他比我多金且光鲜,但他觉得我一直比他快乐。后来我们总结了几点原因,记得其中一个是我的好奇心比较强,对啥都感兴趣,所以兴趣爱好比较多,例如打游戏、弹吉他,从而可以获取乐趣的渠道比较多。 对弹吉他这点近来体验尤其强烈。之前弹吉他是下载个谱子照着弹,最近更多是就着一个backing自己即兴乱弹。虽然知道弹得很烂,但确实能体验心流。书里也提到孔子说的“立于礼,成于乐”,古人诚不欺我。 现在都说内卷,为什么卷?因为大家的差异小了,或者说是大家都不差了。如果此时再强调竞争,边际收益是很低的。特别是对个人而言,结果可能是多赚了几块钱,但身心俱疲。既然已经不差了,而且从竞争获胜获得的乐趣已经变淡,为什么不转而直接去获取快乐呢? 克服现代生活的焦虑与沮丧,必须先从社会环境中独立出来,不再孜孜以求,只以社会赋予的赏罚为念 塑造乐趣 书里有一段话描述乐趣出现的八项元素 首先,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其次,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第三和第四,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第五,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第八,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 前四项可谓是塑造乐趣的方法,比较实用。回到刚才弹吉他的例子,我感觉即兴弹比练谱有乐趣的原因就是难度比较容易匹配我的水平,也就是在做“可完成的工作”,但相比练谱也缺少“明确的目标”。 书中还有一个塑造乐趣的方法是竞争。当然这里是指良性的竞争,例如体育活动里的对抗,而不是内卷里的低效竞争。这点我也很认同,就像是我之前做Kaggle比赛的时候,竞争让我进步非常快。 英文的“竞争”(compete)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on petire”,意为“共同追寻”。每个人追求的都是实现自己的潜能,在别人逼迫我们全力以赴时,这份差使就变得容易些。 以上就是所有内容,如果觉得自己最近日子过得没啥意思,不妨读读这本书。

March 9, 2022 · 1 min · Yuanhao

试用Notion

上周看到Notion估值100亿美元的消息,有点受震撼。一来是因为它好像在国内都还没什么名气,身边除了青南老师还没见过第二个用户,怎么突然就炸了;二来是他们团队真的好小,据报道2019年才3个人,目前才180多人;最后,他们的增长是非常漂亮的指数曲线,在这个看似做不出什么花头的领域实数难能可贵。 2019年-2021年,公司披露的用户数分别为100万、400万和超2000万,今年的收入则大涨70%。 笔记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应用,之前我也曾经多方对比都没有找到特别满意的产品,于是先入为主用了好几年印象笔记。作为一个印象笔记的老付费用户,心中对它早已有诸多不满,功能乏善可陈不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给已付费用户疯狂发广告。 {: .align-center style=“width:80%”} 作死的印象笔记,不思进取,疯狂发续费广告 {: .align-caption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smaller”} 于是今天决定试用一下Notion,看下能不能替换掉印象笔记。 强大 我是在浏览器进行体验的,不得不说Notion的前端工程师有两把刷子,输入体验特别好(远好于Confluence),公式、图片、超链接都没啥问题,除了用自带的/进行功能呼出,还支持Markdown语法自动映射。除了浏览器版本,Notion还提供了各种系统的客户端,跨平台使用一点都没问题。 为了帮大家用好这个软件,开发者还提供了海量的模板,从个人用途的阅读清单、旅行规划,到团队用的看板、文档一应俱全。虽说都是几个核心组件的有机组合,但对于一个泛笔记类应用确实足够了。特别是对于一个小团队来说,完全可以用Notion达到Confluence+Jira的功能效果。 {: .align-center style=“width:80%”} Notion给Startups提供的模板,涵盖了日常工作的几乎所有环节 {: .align-caption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smaller”} 简洁 我是使用邮件注册的账号。和其他软件一样,当你输入邮箱并提交,Notion会给你发送一个激活码,填入激活码后需要设置用户名和密码,这里它没有按照常规做法让你输入两次密码来进行确认。虽然只输入一次密码会有可能会因为误操作填入不同于你设想的密码,但实际情况是: 这个比例应该很低 如果用户使用一个现代化浏览器例如Chrome,又有谁会真的自己去记忆密码呢,像我自己很多时候就是使用浏览器生成的随机密码。此时让用户输入两次就成了一个错误的设计 由于我对设置密码的期望是输入两次,他这个小心思一下就带来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Notion在浏览器端没有保存键,估计是随时都update到最新状态,这也更像是用笔写作状态,不知道为什么Office应用还要保留保存键。 精美 漂亮的东西无疑会增加用户使用的兴致,这方面Notion做的很棒,它内置了很多制作精良的模板,让你有兴趣继续探索它。就拿博客模板为例,里面不是简单地填充上文字和图片,还展现了丰富的样式如加粗、超链接甚至图文混排。这里选择的图片美观度也很高,颜色丰富且红、绿对比明显。 {: .align-center style=“width:80%”} 博客模板页面,样式丰富,图片精致 {: .align-caption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smaller”} 它还给每个类目都加上了一个小图标,对比一下印象笔记的界面,Notion显得活泼很多。 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作为一个公司,想清楚怎么赚钱真的很重要。这里再次为印象笔记感到惋惜,作为笔记类应用的先行者没有快速进入到企业服务领域,一年两百的个人付费很难支撑起特别大的业务规模。从Notion的定价策略可以看出,它压根没想在个人用户身上赚多少钱,企业版单月价格是个人版的五倍。 {: .align-center style=“width:80%”} 从定价策略可以看出,企业用户能带来更多的利润 {: .align-caption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smaller”} 跟这个产品竞争最强的应该是Confluence,作为老牌企业知识平台产品,Confluence的售价贵的不是一星半点。Confluence的记录体验我认为远没有Notion强,跟外部的打通也更弱。其母公司Atlassian15年上市后股价涨了十多倍,目前市值一千多亿美元,从这个角度看,Notion还有很大的空间。 {: .align-center style=“width:80%”} 相比于Notion,Confluence昂贵得多 {: .align-caption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smaller”}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Notion这样的应用确实补充了office系列的一些空白。Office主要针对长文档、幻灯片这种非常正式的文档类型。而笔记类应用则擅长帮助用户做一些即兴、随机、格式要求不严格的内容梳理。而Notion预置的模板也体现了近几年团队管理领域沉淀下的一些最佳实践,如果一个团队能用好这些工具,应该生产力不会太差。 {: .align-center style=“width:80%”} Office365,其实不贵 {: .align-caption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smaller”} 最后,想聊一下对国内工具或者企业服务类产品的看法。飞书看上去不错,功能全面,文档的体验跟Notion很像,但觉得它比较封闭,想在手机日历导入飞书日程都要费点劲,而且对个人用户不友好。钉钉之前用过,它更像一个管理工具而非生产力工具,已读状态也注定了它无法营造一个舒适的沟通环境,比较适合执行团队,例如销售来使用,而非创意团队。还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搞懂,为什么国内工具类应用都不收钱?zoom敢收2000块每人每月,腾讯会议到现在还免费,即使飞书这样号称”下一代工作方式“的产品都不敢收钱,企业应用不收钱给人的感觉就是不靠谱,更要命的是收了钱国内应用给人的感觉还是不靠谱,引人深思。 这篇文章就是在Notion上写的,写到这我感觉可以跟印象笔记说再见了。

November 7, 2021 · 1 min · Yuanhao

《增长黑客》阅读笔记

《增长黑客》阅读笔记 最近一年算是在做一个从0开始的项目,用户量看上去涨了不少,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有时候对问题的原因会有些模糊的猜测,也会想想怎么去解决,但大多不成体系也没有机会验证。 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亲切,因为写到了很多遇到过的问题;同时又学到了很多东西,因为它不仅很有体系,还引申到一些心理学、行为学的东西去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它像一面镜子,没有镜子你也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但多照镜子还是能发现自己的很多问题。这篇文章记录一些阅读之后的收获和思考。 数据驱动 这本书很强调ab实验和深挖数据,这两个概念在过去几年随处可见,甚至有种被奉为圭臬的感觉。之前看到一个说法,只要ab的速度足够快,就不需要产品经理了。但最近我看到不少关于数据驱动的反思,亲身经历后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特别是在产品的增长期(初期)做好数据驱动是很难的。不仅样本少、变量多,很多团队甚至连像样的ab工具都没有。 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我认为有两个大的gap,一个是主观预期和用户实际行为的gap,另一个是当前用户群和目标用户群的gap。 前一个像是一个症状明显的感冒,相对好解决。第二个却像一个难以发现的慢性病,很难搞。 因为第二个gap的存在,数据驱动像是在迎合用户,而产品驱动是在寻找“对味”用户。数据驱动可能带来短期的成功,但长期结果也许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平庸产品。而有个性的产品一旦找到能发生共振的用户,应该能产生更紧密的链接。说到底这是一个选择问题,并不存在silver bullet。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把数据作为工具,而不是驱动力。或者换一个角度,两种平庸的方案进行ab,并不会让你选到一个牛逼的方案。必须有一个不依赖结果的驱动力让产品不断提升,团队必须自己为送入ab的方案质量负责。 啊哈时刻 “啊哈时刻”就是产品使用户眼前一亮的时刻,是用户真正发现产品核心价值——产品为何存在、他们为何需要它以及他们能从中得到什么——的时刻 找到或定义产品的啊哈时刻,然后引导用户到达啊哈时刻应该是这本书里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思维模型,但好像在我们的产品里没有被很好地执行。 因为多线作战、语言不通、缺少用户研究团队,我们对产品在市场的反馈一直没有全面的了解。前几天问同事什么是我们的啊哈时刻,大家答案的方向差不多,但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 而在引导用户到达啊哈时刻这方面我们也不够努力。例如用户的地点对我们至关重要,但目前的设计只会在ta第一次onboard的时候询问一次,后面就放任自流了。而且之前版本的第一次询问我觉得也不是很好。 这里有一个我一直没想明白的问题:不同渠道来的用户在提供地点的比例上有很大的差别。虽然之前产品同事给过一个解释,但我不是很能理解。同理心真的是对产品经理一个重要且难得的能力,根据产品猜测不同渠道、不同步骤的流失率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考察办法。 储值 大体上讲,用户往产品放入的个人信息或财物被称为储值,储值的形式有很多,例如用户在印象笔记写的笔记,在微信的联系人,在亚马逊购买prime会员的年费等等。储值能很有效地增加用户的粘性。 比较可惜的是我们的产品几乎没有提供储值的途径(似乎只有收藏夹一个),就像前面说的,我们对用户信息的询问非常保守;用户没有办法花钱来获得增值体验;也没有在产品里设计任何回报和奖励。当用户过了蜜月期,基本上可以毫无负担地离开我们的产品。 要构建出储值体系对于我们现在的产品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但这个真的蛮重要,毕竟我们不具备什么不可替代性,需要多一些和用户建立物质和情感连接的渠道。 产品雕琢 这个话题散落在本书的很多地方,例如 找到语言语市场的匹配点,优化广告语 根据三个根本任务:传达相关性,展示产品价值和提供明确的行为召唤来设计landing page。 少并不总是多,便宜的价格不总是能带来更多的用户,因为面人们可能将价格视作质量的信号 根据“相对论”来设计烟幕弹套餐优化定价,例如《经济学人》网络版杂志全年订阅价是59美元,纸质版杂志全年是125美元(烟幕弹),而纸质版加网络版的合订价也是125美元。这一设置可以大大降低用户选59美元套餐的比例而增加用户选购第三种套餐的比例。 我是在微信读书上读的这本书,不得不说微信免费提供这些书籍真的很赞,后面准备再读一下书里提到的《怪诞行为学》和《设计心理学》,读完了再跟大家交流。 微信读书显示我3小时22分读完的这本书,感觉比我实际花的时间短一些。这种夸大用户单位时间收益的方式也许是他们的一个增长策略? 团队和工作流 书的第一部分叫“方法”,确实相对比较抽象。首先谈到的是如何构建增长团队, 大方向是要打破筒仓结构,构建职能齐备的复合型增长团队 增长团队里应当有对企业战略和目标有深刻了解的人,有能够进行数据分析的人,也要有能够对产品的设计、功能或营销方式进行改动并通过编程测试这些改动的工程师 对于这一点其实对于创业小团队问题不大,因为还没有像大公司那样的部门墙。

September 21, 2021 · 1 min · Yuan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