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决定换个写法,先让AI把我刚经历的一切梳理成问题,然后再把答案拼接成故事。主题集中在两个瞬间:一个是抓住 vibe coding 这股风,另一个是在三番的 Tech Week 感受到的AI热浪。
Vibe coding 让效率坐火箭
尝鲜 vibe coding 其实并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决定。之前一直在用 Copilot 当补全工具,偶尔切换到问答模式解题;Codex 则帮我撸过一些独立功能。本周被同事疯狂安利,终于认真试用了 Claude Code。真正的契机是最近开了几个需要完整端到端体验的 side project:算法做完了,总得有个前端去展示。以前这种需求我会用 Gradio 将就一下,但扩展性、体验都差点意思。现在模型写前端的能力明显升维,索性试试看。
事实证明,Claude Code 的体验的确对得起“vibe coding”这三个字。不只是模型本身换挡提速,更是整套产品设计承载起了新的工作流。同样的问题扔在 Copilot 的 agent 模式里用Claude Sonnet 4.5就是搞不定,在 Claude Code 里却能稳稳落地。工程化能力、上下文调度、交互节奏,这些外围细节直接决定了“模型能力”能否发挥出来。
Claude Code:第一次把额度用爆的工具
这是第一次我把一个 20 美元的月度套餐刷出“session limit”。用 Claude Code 紧张工作三个小时就打满了 session,周额度瞬间消耗 16%。这在 Copilot、Codex 身上从未发生过。站在生产力角度也能感受到质变:一个晚上交付了 5700 行代码。我保守估计这相当于以前一周在非常熟悉领域的输出。算一笔账:硅谷中级程序员十来分钟的工资,换来“整周产出”,到底是 AI 便宜还是人类昂贵?更讽刺的是,在国内就算找水平一般的外包,一人天也得四百块人民币。
当然,“高效率人士效率更高”只是结论的一面。另一个严肃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技能栈和时间配置。木桶理论正在被改写——如果某块短板 AI 可以补,那就别再死磕了。比如后端程序员为了独立开发硬啃前端,如今的 ROI 已经低得可怜。我的 vibe coding 达人朋友甚至拿 Claude Code 写完了申请日本签证所需的材料并用浏览器填表提交,证明这类工具已经具备了让人眼前一亮的通用性。
调教模型的门槛正在上升
Claude Code 能够“稳”还有一个被低估的原因:我特意读了官方的最佳实践博客,照着写了 CLAUDE.md,把上下文、约束、样例、待办拆得清晰。指令质量上来之后,废话、绕弯、跑偏的概率显著下降。但也不是一招鲜就能吃遍天,我遇到一两个小细节就是搞不定,没想到Codex一下就搞定了。可见丰富的工具箱很重要,多模协作和 prompt 工程也成为新的基本功。
这套体验让我意识到未来的曲线:模型封装得越好,我们越容易忽略“指令设计”这项无形劳动力。但只要想让 AI 进入深水区,就得认真琢磨如何描述任务边界、如何留出自检空间、如何让模型理解业务语境。AI 编程进入“有准备的人”的时代,专业的 prompt 工程或许会重新被重视。(前几天也看了下最近爆火的speckit,也是这个意思)
San Francisco Tech Week:三番的密度与热度
Tech Week 的日程排得密不透风,我本来报了好几个活动,最后阴差阳错只去了两个。第一个是 Xpectrum AI 办的 Agentic AI: Building the Next Wave of AI Agent。噱头十足,可惜内容像是把 livekit 套了个 agent 壳,主打打电话接电话,这类玩法我们几个月前就玩烂了。创始人的 pitch 也比较平,听了会我就和朋友撤退了。不过现场仍然挤满了几十号人,证明“AI agents”这个关键词依旧足够吸引真金白银。
第二场 Agents Everywhere: From Workflow to Connectivity 才是正餐。四家公司:E2B、Composio、AGI 和 Pokee,同时也是我这一周内第二次遇到 Bill。他这次聊 MCP 的观点跟我之前的观察高度一致:API 生意本身并不好做,RapidAPI 这种交易平台过得并不潇洒。掌握核心能力的公司是否开放 API,要看商业算计;很多关键功能未必上架,也就很难支撑一个“tools 上架平台”。但“AI native 的 tool”是真问题,今天市面上绝大多数 API 都不是给 AI 设计的,工具对齐这件事还有大量工程空间。
为什么是旧金山?
旧金山只有八十多万人口,比上海闵行区还少了一半,开车几十分钟就能横穿。但整座城市像被开了挂。到处都是 AI 广告,咖啡店、街角甚至路人的聊天主题都是最新的模型、融资、应用。创业者、VC、builder 在同一个地理空间里持续碰撞,密度高得让人目不暇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科技周的网站 https://www.tech-week.com/calendar/sf 感受一下。
与其说是“活动”,不如说是情绪。大家对 AI 的热情、对机会的渴望、对产品的打磨都在这个城市里不断发酵。这个氛围和我在其他科技城市的体验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它把“试错”和“大胆”变成了默认选项(这句太AI了😂)。
后记
一两场活动当然带不来使命式的改变,但能肉身处在 AI 的时代浪潮里,本身就具有意义。对我自己而言,这是一个提醒:既然有机会在这个特别的时期近距离感受这座城市,就应该多去听、去看、去记录。后面会把这些观察整理成体系,继续在“每周AI观察”里分享真实的现场温度。
vibe coding 让代码的产出速度翻倍;Tech Week 让我再一次意识到,AI 不是远处的风声,而是街角咖啡店里的呼吸。接下来的几周,我会继续把这一切写进日志里,也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你,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和伙伴。
花絮
prompt:
帮我在content/post/AI-weekly/ 建一个新的文章。我本期想讲的是vibe coding(我这周尝试了claude code,之前一直在用codex和copilot)和在三番参加tech week的感受。我想尝试一个新做法,就是你针对我定的主题先列出来一些问题,相当于采访我。我回答你的问题,并且补充一些我想讲的东西。最后你把这个东西再转化成一篇博客文章
Response:
太好了!我先按两个主题分别准备一些问题,方便你集中思考和补充。你可以逐条回答或自由发挥,之后我会根据你的回答整理成文章。
Vibe coding & Claude Code
- 你最近是怎么开始尝试 vibe coding 的?有没有什么契机或灵感?
- 和之前用 Codex、Copilot 时比,Claude Code 给你最直观的不同是什么?
- 在实际项目里试用 Claude Code 的体验如何?有没有特别惊喜或让你抓狂的瞬间?
- 你觉得 vibe coding 对创意、效率或心态有怎样的影响?有没有适合或不适合 vibe coding 的场景?
San Francisco Tech Week
- 你参加了哪些活动或 meetup?有没有最难忘的场景或对话?
- Tech Week 的氛围和你之前参加的科技活动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 在那段时间里,有没有某个趋势、话题或人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 这次经历对你之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或计划上的调整?
回答时可以随意扩展,比如想分享的具体故事、反思或者任何不在问题里的内容。准备好了就告诉我,我们再一起把这些内容整理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