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和同事进行了一场深度实验,几乎完全依靠AI编程来推进一个新项目。结果令人震撼,我们在一周内完成了过去需要三周的工作量。然而,在这前所未有的效率背后,一些反直觉的真相也浮出水面。
效率的代价与注意力的过载
当编程进入三倍速,我首先感受到的不是疲惫的双手,而是过载的大脑。任务的节奏被极大地压缩了:设计、体验、修改功能的循环快得让人应接不暇。虽然有Rate limit来让人强制休息,但当注意力频繁切换的强度也和效率一样达到了过去的三倍,这本身就成了一种新的认知负担。
我的同事采用了更极端的并行策略,他同时在三个目录上开了3个独立的工程分支用Claude Code开展工作。这虽然进一步推高了速度,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时常需要去解决代码合并时的冲突。这让我意识到,在AI时代,工具的速度与人类管理上下文的能力之间,需要寻找新的平衡。这点来看Openai的产品能力还是更强一点,早早就有web版,让每个任务都有独立的上下文。
软件工程范式的静默革命
AI编程的强大,正在悄然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软件工程范式。过去,我们花费大量心思在设计复用、规避技术债上。而现在,我们可以更大胆地选择直接重写代码,因为执行的代价已经大大降低。
这种“轻装上阵”的感觉非常好,每个新项目都能从最贴合当前需求的代码开始,历史包袱不再沉重。我们甚至实践了一次:当依赖的其他部门API无法及时修改时,我们干脆利落地自己重写了一个。
这让我联想到在周末华源年会上听Databricks的Co-founder Reynold Xin说的一个观点,未来我们或许会进入一个“个性化软件”的时代,每个公司都能拥有为其深度定制的后台系统。这就像短视频重塑内容行业一样,AI正在让软件开发的节奏和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人的进化:从实现者到定义者
那么,在AI承担了大量实现工作的未来,人的价值在哪里?
华源年会上AMD的VP建议年轻人成为全栈工程师,我认为这个方向是靠谱的,但关键中的关键,是向上聚焦。最重要的“栈”将不再是技术实现,而是需求洞察与产品设计——包括商业模式、用户流程和交互体验。实现环节,可以大胆地交给AI。
未来的软件行业,可能会像如今的视频创作领域一样,门槛降低,创意勃发。从只有大工作室能制作视频,到今天无数UP主的百花齐放。当实现的工具变得普及,比拼的核心就变成了谁的创意更好,谁更懂用户。
寻找属于人的节奏
这一周的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们正处在一个生产力范式转换的奇点上。AI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直线提升,更是对整个工作节奏和人类角色的重新拷问。
正反馈来得飞快,半天就能看到一个新功能从无到有,这无疑是激动人心的。但只要最终决策者是人,我们的注意力和认知节奏就设定了生产力的天花板。如何在AI的“永动”和人类的“深度思考”之间找到属于我们的黄金平衡点,将是下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探索的课题。
模型训练的迷思与公开模型的洪流
最后再聊一聊模型的训练。
在年会下午的路演上,我发现许多公司都在谈论收集数据、训练自己的专属模型。但这与我近两年的切身经验有些冲突。
路演上大部分是种子轮或pre-seed轮的公司,在业务方向尚未明确、用户反馈循环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探索期,自训模型很可能是一种负担。它会让团队尝试新方向的步伐变得沉重。我的一个切身体会是:如果利用现成的货架模型加上优秀的产品设计,都无法达到一个及格的基线,那么指望通过自训模型来扭转局面,通常是非常困难的。
更何况,公开模型的进化速度一日千里,性能和价格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变得更好。回顾两年前,我们完成一次模型的微调并上线,周期至少一个月,而需求可能早就变了。在今天,至少需求验证阶段拥抱公开模型的洪流,或许比闭门造车更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