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听了晚点聊的一集播客【Agent是机会,造Agent的工具也是|从OpenAI开发者日聊起】,感觉很好。嘉宾Henry在里面梳理了Agent工具发展的六次主要升级,从2022年底ChatGPT发布,到最近的Computer use能力,每次模型能力的跃迁都会暴露"身体"的短板,催生一波新工具来补齐。

听完之后有种connected the dots的感觉。这两年确实就是这么过来的,每隔几个月就有新的能力出来,每次都会带起一批新公司。LangChain抓住了最早的编排需求,LiveKit赶上了语音交互的浪潮,E2B、Daytona切入了代码执行的沙盒,Browserbase又站在了Computer use的风口上。

这套梳理让我想起了这几周在旧金山Tech Week见到的那些创始人。当时还不知道背后的脉络,现在一对照,才发现他们确实都是在各自的节点上抓住了机会。

左起分别是E2B,Composio,Pokee AI,AGI Inc的Founder
左起分别是E2B,Composio,Pokee AI,AGI Inc的Founder

LangChain的启示

Henry提到LangChain从最早的编排框架一路演化,现在已经是独角兽,靠Observability & Evaluation实现了几千万美元的ARR。我以前对LangChain的态度比较不屑,觉得它引入了太多复杂的抽象,社区里批评的声音也不少。有技术能力的公司确实不需要那层抽象,反而会让Agent和已有系统的整合变得麻烦。

但现在想想,这其实说明市场需求和技术理想之间存在错位。我比较了解或者说我本身就属于"有技术能力"的群体,但这个群体并不是全部。有大量有实际需求但没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人,对他们来说,用LangChain几行代码写一个Agent是很不错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LangChain没有止步于最初的框架,而是紧跟着行业发展推出新产品,相继推出了LangGraph、LangSmith两个新产品,最终找到了现在这个赛道。这种"抱紧赛道,敢于Pivot,横向发展"的路径,和上期Reynold Xin的观点是吻合的。

LangChain团队已经挺大了
LangChain团队已经挺大了

Composio的震撼

播客里提到了Composio这家做工具调用的公司,7月份融到了2900万美金。我在Tech Week的panel上见过他们CEO。根据嘉宾介绍,这是一家纯印度班底的公司,人很少,在印度成立,为了离用户更近刚全体搬来旧金山不久。

当时听他和Panel的其他Founder聊,就觉得英语好差,我比较难听懂。那时还不知道他们融了这么多钱,更不知道他们刚从印度搬来。如果你没见过这个人,只是看到融资的消息,至少我个人是会产生慕强情绪的,肯定会仰视。但面对面见过,这种活人感会消灭掉很多神秘感,让人更客观一点。我觉得这种对外界和对自己的客观是很重要的,不卑不亢。

但震撼的不是这个。据说Composio的CEO就是在Twitter上孜孜不倦地发视频,最终火了起来。硅谷的工具型公司也会举办build day、hackathon来让潜在用户接触到自己的产品。

我身边也有团队尝试做过工具调用相关的产品,当时做了个类似mcp.so的MCP server索引,试图通过提供测试报告来做出差异化,并寄希望于通过SEO来获取流量。但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截止到目前,有用的MCP server(比如各大平台、工具第一方发布的)不需要测,其他MCP server根本不值得测;导致想象中的差异化并没有价值。而且SEO的策略也有非常大的问题。

Composio老哥确实是个搞流量的好手
Composio老哥确实是个搞流量的好手

用户在哪里?

对比一下就能看出差异。身边的开发者(特别是AI的early adopter)已经比较少用Google了,但AI的社区(Reddit、Twitter、各种散落的Discord频道)却在变得越来越繁荣。与其被动地等搜索引擎的流量,更好的做法是到用户最密集的开发者社区去主动宣传。

搜索流量和社区流量更本质的差异是用户的intent纯度。搜索引擎搜MCP,即使真的点到了你的网页,也并不一定代表他是MCP的真正用户。但如果你办一个限定使用自己产品的build day,在场的开发者会真正地沉浸式用你的产品,可以带来非常多有价值的反馈。在产品的早期,找到真正的核心用户是非常关键的。

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是,虽然身边的团队在build MCP index,但日常工作生活中团队里没有一个人是MCP的重度用户。现在反思起来,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对真正用户的理解是很差的。自己必须是用户,或者至少离典型用户很近,不管是不是AI,这都应该是做产品的基本准则。

而Composio的CEO,英语不好,但在Twitter上"不完美但持续输出"。这种状态,其实就是上一波互联网产品的基本practice:尽早发布,尽快迭代。一个产品如果没法launch到真正的用户群体中,获得反馈,进入迭代,基本上就会进入做也不是、停也不是的尴尬状态。LangChain也一样,被人骂不可怕,说明有人用,最怕的其实是无人关心。

效率不等于方向

这让我想起前两周的观察。10.11那期我提到Claude Code让我一晚上写了5700行代码,10.19那期提到AI让我们一周完成三周的工作。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三倍速的编程确实让人兴奋。

但从效率提升到产品成功里面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方向错了,工具再强也没用。或者说,当你连用户在哪都不知道的时候,做得再快也只是在错误的路上狂奔。

从10.05那期我提到"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结果就是毛都没搞出来"。现在回头看,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也不是工具不够强大,而是在最根本的问题上——谁是用户、用户在哪、用户需要什么——没有想清楚。

总而言之一句话,做产品的基本功依然重要,甚至比过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