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created with Nano Banana
Cover created with Nano Banana

我们组的面试方式变了。

从写leetcode题变成让候选人实现一个完整功能。如果你不用AI编程,除非手速超快,否则根本完不成。这种改变看似只是工具的升级,但实际上正在重塑我们对"优秀工程师"的定义。

差距被放大了

原来的算法面试,写不出来和写得出来之间,可能只是一个提示的差别。但现在让你实现一个界面或一个功能,完成度可以是天差地别。

有人能在一小时内做出一个基本可用的页面,交互流畅,样式得体。有人却在和AI的来回修改中越陷越深,最后连基本功能都跑不通。同样是用AI工具,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种面试方式,把候选人之间的差异放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沟通能力成了硬通货

在这种新面试下,沟通能力变得特别关键。不仅是和面试官的沟通,和AI沟通好同样重要。

我最近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善于沟通的人往往对vibe coding比较失望。这不仅体现在讲不清楚需求,更重要的是预期管理的问题。

你不能给沟通对象设定一个好的预期,就很难有好的沟通策略。拿vibe coding举例:

  • 明确告诉AI要改哪些文件,可以大幅减少AI改错的情况
  • 时不时把反馈提给AI让它重构,可以避免工程越写越歪
  • 但如果把AI想得太差,事无巨细都说得一清二楚,效率又会很低

这种把握度,恰恰考验的是对工具能力边界的理解,以及与之协作的能力。

品味变得可以考察了

另一个变得重要的是品味。

这个东西在传统面试里真不太好考察,顶多看看代码风格。我想没有前端面试会去计较CSS里的配色吧。但现在因为面试做的东西展示性强了很多,品味这个以前很虚的东西,突然变得具体可见了。

界面布局是否合理?交互是否流畅?视觉是否舒适?这些过去被认为是"设计师的活"的东西,现在成了工程师面试的考察点。

所以现在应该多花点时间观察和揣摩各个出色的产品。品味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大量观察和实践培养的。

技术深度依然重要,但体现方式变了

那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技术就不重要了?并不是。

今天我就遇到了一个特别值得学习的面试者。他在一家澳洲的大厂工作,公司提供了非常完备的AI编码工具给员工用,所以他很习惯这套面试方式。他很快就把我让他实现的功能写出来了,经过一两轮反馈,完成度又提高了不少。

但更厉害的是:他在AI开始工作前,会先给我讲一下他认为AI会在哪里做修改。等AI写完,他会打开对应的地方来验证一下。

这个策略让我对他的好感度一下子提升。一个能指挥AI、让AI放大自己生产力、当AI出错时能给与正确指示的工程师形象就这样树立起来了。

这才是技术深度的新体现方式:不是你能不能手写红黑树,而是你能不能预判AI会怎么实现,能不能快速验证AI的输出是否正确。

工具还没跟上

目前的面试工具好多都还没有适应这套范式。

比如今天用的Show Me Bug,原来他们一个网页端的IDE可以运行代码还挺好用的,但目前还没引入AI编程功能。所以现在最好用的还是视频电话然后共享桌面。

希望以后会有更好用的工具出来,专门为vibe coding面试设计。

AI作弊的悖论

想起来不久之前有个很火的用AI帮面试者作弊的公司。但现在当使用AI成为重要的考察项目,作弊是不是也就无从谈起了?

如果面试本身就是要考察你和AI协作的能力,那用AI还算作弊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不得不感叹这两年的变化真的太快了。

从10.11那期我提到Claude Code让我一晚上写了5700行代码,到10.19那期提到AI让我们一周完成三周的工作,再到今天我们已经开始用vibe coding来面试新同事。

AI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也在改变我们对"优秀工程师"的定义。沟通能力、品味、对工具的掌控力,这些过去相对软性的能力,现在都成了核心竞争力。

而技术深度依然重要,只是它的体现方式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