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各省的高考成绩陆续发布,考生和家长马上该为怎么填志愿伤脑筋了。

今年小舅子高考,考得不错,虽然清北上不了,但其他学校应该都有机会。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好姐夫,自然也发动身边资源给小舅子出谋划策。 不搞不知道,现在填志愿还真是不容易。

首先是现在的大学都很会蹭热点、造概念。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种学院、实验班就有好几个,比如浙大的图领班,人大的高瓴学院,复旦的计算机科学拔尖班。 还有些近年来火热的产业比如新能源,也有像上交的博渊未来学院这种新兴院系。 近年来各种软硬件的热点确实多,AI、半导体、新能源都火过一把,给了这些院系或者项目很好的土壤。 家长和考生也很吃这套,愿意为此买单。 遥想十几年前我填志愿那会其实也有热门专业,当时的显学是金融、建筑、土木,现在好像也都比较冷清了。 所以大家填志愿的时候也不要过分追逐当下的热点。

第二个现象是所谓大类招生,或者更实际的说法是各种“实验班”很多。这种实验班往往是相关专业搭在一起,但里面的专业强弱是有差别的。 例如复旦的“技术科学实验班”里面包含的专业有信息类也有航空航天。这种大类专业往往进去之后还要按成绩分流。 上海交大这方面就比较离谱,分流时80%看的是高考的成绩。感觉有点给考生画大饼的意思,用大类招生里的好专业把你吸(哄)引(骗)进来,入学后可能会和期望有偏差。 不管怎么样,我认为大类招生的本意应该是好的,但是对于这种大类招生,考生和家长们务必要调查清楚,做好预期管理。

今天看到一个我关注的大V写现在专业之间的差别没有学校之间差别大了,我感觉是有道理的。随着社会和国家对硬科技的关注越来越多,原来的一些天坑专业比如生化环材也开始支棱起来了。 计算机类虽然在收入上目前还有一定的优势,但优势也在衰减。在这种情况下,他建议大家可以多考虑下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我也比较认同。

不过遗憾的是,像我们这种在小县城长大的小孩可能很难有机会在上大学之前就搞清楚自己的兴趣到底是啥,很多东西可能都没有机会接触到。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本来是想写点东西来给大家科普一下,但也一直没时间。这里把我的一些想法分享出来,大家可以用这个框架自行查阅资料。

其实很简单,想了解一个专业,可以问这几个问题:

  1. 这个专业在大学四年的培养计划是什么样的?会学一些什么课程?对比几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就能看出区别来。如果培养计划没啥差别,那后面研究生阶段转换就会比较容易。
  2. 这个专业有哪些著名的公司?他们的产品是什么?他们的股价或者市值这几年是怎么变化的
  3. 这个专业有哪些著名的人物?可以分别找找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看下他们在研究什么。他们中有没有你想成为的人?

大家有什么关于填志愿的好方法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