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公开利润率带来的影响

2025年2月28号,DeepSeek开源周的第六天,官方发布了一个很特别的东西,是V3/R1模型的推理系统介绍。和前面几天的代码库不同,这次是一篇博客文章。文章我没有细看,看可能也看不太懂,但单纯是tweeter上的帖子,已经带来相当大的震撼。 DeepSeek这个公司和早两年的OpenAI有一点像,让人眼前一亮。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OpenAI在这几年的AI浪潮就是先行者,旗手,领路人的角色,前期的几个工作ChatGPT、GPT4、Sora、O1都是开创性的。DeepSeek在几个月前其实在国内甚至都不被包含在所谓的六小龙里面,R1出来之后迅速出圈爆火。上个月研究了一下他们之前的一系列工作,连贯性特别强,除了坚持MOE道路,从一开始就把效率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之前大家都说OpenAI力大飞砖,暴力美学,苦于国内算力难求,就感觉低人一档,但DeepSeek是一直在想怎么用更小的力把砖也飞起来,感觉有一种工程的精致美感。 开源周开源的几个东西,其实和一般开发者都没什么关系,但今天的这个推文,我感觉会很深刻地影响后面的产业走向,进而影响到广大普通人。 首先是把AI的价格打下来,你看他现在卖这么便宜,还有500%的利润率,简直是在印钞,可见降价空间之大。目前DS API的价格是8块钱人民币1M input,16块1M output,如果是没有RAG的问答,我感觉1M input/output够中高端用户用半年(红楼梦大概120万字,中文跟token大概率1比1换算,所以就是1.2Mtoken,你想一想一本红楼梦你要看多久)。未来一年,这个成本还会继续下降,我感觉降到十分之一并不困难,那么估计一个用户一年产生的推理成本可能就是几块钱人民币,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当然这个估计可能不够准,毕竟推理模型大行其道之后模型的输出长度可能会成倍增加。但不会影响成本的数量级。 接下来是AI应用的爆发,如果上面的成本计算正确,那所有的应用都会毫不犹豫地加上AI功能,只要AI能提升一丁点产品体验,且不会伤害现有的商业模式(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动作缓慢的谷歌就是怕影响广告)。我之前听到AI应用爆发,第一反应是像物种大爆炸一样出来很多“新”的东西,但是成本的快速下降可能更有利于原有产品利用AI进行体验提升。另一个角度是感觉直接把模型卖给消费者不是个好生意,这里有好多理由,比如:1)零星应用产生的交易金额很小,按照上面的计算一个普通人可能一年就花几块钱;2)模型间切换成本很低,一旦有更好或者更便宜的模型,用户会毫不犹豫地切换,这就特别需要加一个产品层来让用户产生粘性;3)对普通应用,目前的模型可能已经足够好了,比较难做出差异。在不严谨的语境下,AI在今年达到“90%领域超过90%的人”我认为是板上钉钉的。结合两方面原因,除了有AGI理想,卷应用是个更合理的选择。 然后就是对很多职业的影响,当ai真的在90%领域超过90%的人,那大规模失业的概率感觉在上升。离技术近的码农行业已经开始了,北美这边应届生找计算机相关工作真的挺困难。随着AI能力提升,影响面会逐渐从Junior岗位往Senior蔓延,也会从技术行业往其他行业蔓延,尤其是高时薪的知识密集型岗位,比如医生、律师等等。要么在行业里达到前10%,否则就比较危险,而且现在是10%,两三年之后可能就是5%,甚至1%。当然这个过程明面上不会很快,因为人会给机器使绊子。你端我饭碗,我跟你拼命。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是很恐怖的,如果不是新鲜事,就意味着有被压缩到几百Billion模型参数里的可能性。所以在最后,祝大家能活出新鲜感吧。

March 1, 2025 · 1 min · Yuanhao

ChatGPT未来会拥有自我情感和思维吗?

首先批评一下知乎,类似的问题翻来覆去提。感觉和上次的这个问题很像:https://www.zhihu.com/answer/2869775692 我尝试问了下GPT以下问题,它的回答还挺乐观,哈哈。 我:什么是情感? GPT:情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感情,如欢乐、悲伤、焦虑、愤怒、害怕、爱、厌恶等。它们可以由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等因素引起。 我:语言模型,例如GPT是否具有情感? GPT:不具有情感。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种预训练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它可以帮助机器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但它本身并不具有情感。 我:为什么说语言模型不具有情感?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GPT:语言模型本身并不具有情感,因为它们只是一种机器学习模型,它们可以帮助机器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但不能感受和理解情感。语言模型的输出仅仅反映了输入的语义,它不能表达情感,也不能理解和识别情感。 我:未来有可能让语言模型具有情感吗? GPT:是的,未来有可能让语言模型具有情感。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机器学习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已经可以用来识别和理解情感,而语言模型也可以通过这些技术来学习情感,从而具有情感。 就像GPT自己回答的一样,语言模型目前是没有情感的,本质上还是对文本之间概率分布的刻画。但因为人是有情感和思维的,对语言模型表现出来的一些能力,会不由自主地认为它具有情感或者思维。所以从“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的角度,这个问题没啥讨论的意义。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GPT。 在上面那个回答里,我还举了两个思维实验来说明这个观点。但评论区网友上来就给我一顿喷。讲真我当时心理是有点小波澜,但我现在学乖了,多利用GPT来回答问题,被网友骂成狗也没啥心理负担。 我个人认为,按照目前的技术方向,未来也无法获得思维和情感。但这不是个经济的想法。应该像GPT一样,大声说会就完了,然后再说一堆车轱辘话。毕竟未来的事,谁知道呢。 我在知乎的原回答

February 16, 2023 · 1 min · Yuanhao

ChatGpt能成为恋爱大师吗?

我认为能也不能。 我问GPT:什么是恋爱大师?恋爱大师具有哪些特点和能力? GPT回答:恋爱大师是一种专业的恋爱咨询师,专门帮助人们解决恋爱问题。恋爱大师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情感指导和婚姻咨询等服务,帮助人们解决恋爱中的问题,提高恋爱关系的健康水平。恋爱大师具有较强的心理学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从恋爱关系的心理学角度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恋爱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让我们再来试试他能不能“分析恋爱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问GPT:我的女朋友老是迟到,跟她沟通过几次都没有效果,现在说她她还会生气,我该怎么办? GPT回答: 首先,你要明确你的期望,并且要清楚地告诉她,你希望她能够准时到达。 然后,你可以给她一些实际的激励,比如说,如果她能够准时到达,你会给她一个小惊喜。 再者,你可以尝试一些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用短信或者电话来提醒她,或者在约定的时间前几分钟来接她。 最后,你可以给她一些支持,告诉她你理解她的情况,并且希望她能够改变,但也要表达出你的期望。 我再次追问:那万一我这么做之后她还是没有改变呢?我要和她分手吗? GPT回答:如果你采取了上述措施之后,她仍然没有改变,你可以再次和她沟通,让她明白你的期望,并且表达出你的失望。如果她仍然不能改变,你可以考虑是否要分手,但是你也可以尝试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让她参加一些时间管理的课程,或者帮助她制定一些有助于准时到达的计划。 对上面的回答,作为用户我是会满意的,给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方法。这种人际沟通中的问题往往是有最佳或者较佳实践的。这方面博览群书的GPT可以给出一些不错的建议,对没有经验的小年轻可以有不小的积极作用。 但感情的事又很复杂,而对感情的处理方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上面那个爱迟到的女朋友就是屡教不改你要怎么办呢?你可以选择扬长而去,也可以选择包容承受。但毫无疑问,你考虑的肯定不只是迟到这个问题。她的性格、颜值、知识、财富、你们相处的每个瞬间都可能影响你最后的决定。但这么多的信息,目前甚至是无法通过prompt传递给GPT模型的(GPT模型只能处理一定长度的输入)。这个层面看,它跟人类心理咨询师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It has a token limit, which I believe is 4097. The total number of tokens used is equal to your message and GPT’s response combined. You can see how many tokens your prompt uses here: https://beta.openai.com/tokenizer 我在知乎的原回答

February 16, 2023 · 1 min · Yuanhao

ChatGPT在内容创作行业,依据现有的法律,它创作的内容是否享有著作权?如不能,如何界定内容的归属?

很实际的问题,之前并不是很了解。看了一些资料勉强答一波。 首先,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对象是“作品”,其定义在第3条进行了列明,即“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在这里跟本题最相关的一个作品属性是“独创性”。根据资料2的论述,法律界对目前AI的认识我感觉还是比较到位的,即当前的所谓AI并不具备创造性,因此ChatGPT之类的AI工具,性质为“帮助自然人进行创作活动的工具”,其自身无法自主思考,不是进行自主创作主体,AI软件对文章的生成是开发者意志的延伸。 《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因此著作权仅能由民事主体享有,但AI并不是民事主体,因此AI本身无法作为作品的作者,但使用AI的人是可以的。 至于人是否可以享有AI生产作品的著作权,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判定。主要的依据也是上面的独创性。 下面是两个案例,第一个是不享有著作权的 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于2020年审结的“北京菲林律所诉百度公司著作权侵权案”中,菲林律所发布的大数据报告被他人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转载至百度百家号,菲林律所由此认为百度公司侵犯了其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遂向百度公司主张侵权赔偿。法院经审理,认为菲林律所所提交的大数据报告仅是根据现有数据搜集并分析而形成,不具备独创性,不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 第二个是受著作权保护的 2018年8月,腾讯公司在其下属网站中发布了一篇由腾讯旗下人工智能写作软件Dreamwriter生成的新闻,而该文在当日即被网贷之家转载,腾讯公司遂向法院起诉。法院经审理认为,相关文章“外在表现符合文字作品的形式要求,其表现的内容体现出对当日上午相关股市信息、数据的选择、分析、判断,文章结构合理、表达逻辑清晰,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同时认为“该文章的表现形式是由原告主创团队相关人员个性化的安排与选择所决定的,其表现形式并非唯一,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并最终确认该篇由人工智能软件生成的文章属于《著作权法》下的“文字作品”,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 最后,我想说,权利和义务是伴随的。ChatGPT之类的工具,经过大量语料训练,有一定概率会有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情况出现。作为使用者,平常玩玩无所谓,一旦用于正式文本的产出一定要把好关。避免自己陷入侵权的窘境。 参考资料 https://www.sohu.com/a/592470873_398071 http://www.anlilaw.com/100031/200 我在知乎的原回答

February 3, 2023 · 1 min · Yuanhao

依据现有 AI 的发展速度,类似 ChatGPT 这样的产品,距诞生自我意识还有多远?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两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从技术和哲学两个角度来回答。 第一个是“中文房间”,是一个著名的思维实验。它是由美国哲学家约翰·赛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设计的。 这个实验是说你想象一个只会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除了门上有个小窗户,其他地方全都是封闭的。这个人有一本用英语写成的书,里面指示了该如何处理接受到的中文信息,并且用中文进行回复。房间外面的人不停地向房间里塞进用中文写成的问题,房间里那个说英语的人查阅手边的那本指导书将合适的中文回答递出房间。 虽然房间里的人可以和房间外的人对答如流,房间外的人以为房间里作着个懂中文的人,但实际上那个人只会说英语,只是那本包罗万象的指导书太牛逼了。 套在这个问题里,ChatGPT就像那本指导书,如今的技术让人类真的可以造出这样的东西了。ChatGPT巨大的训练语料就意味着这个模型可能阅读过这个世界上相当大比例的文本,不管是书籍、论文还是博客文章,甚至是代码片段,然后给你一种无所不知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ChatGPT可以有如此令人惊艳效果的原因。作为在屋外的人们,很有可能认为屋里的人有理解能力,甚至有意识。 如果对技术有一定了解就会知道,当给定输入的时候,ChatGPT这样的模型做的最多的就是非常确定性的加减乘除等等数学运算,在某些环节,这些模型会输出一个概率分布,通过在这个输出的分布上进行随机采样,来达到一种丰富、随机应变的效果。 关于生成式模型的输出采样,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114669778 和https://zhuanlan.zhihu.com/p/115076102。 不夸张的说,如果把这种随机采样换成贪心采样,也就是每次都取概率最大的输出,那这个ChatGPT一下就会从牛逼闪闪变成木讷呆板。所以,从技术角度说,ChatGPT距离自我意识还相当遥远。 另一个词是“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的内容我直接摘抄维基百科 1950年,图灵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文中预言了创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的可能性。由于注意到“智能”这一概念难以确切定义,他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透过电传设备)而不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这一简化使得图灵能够令人信服地说明“思考的机器”是可能的。论文中还回答了对这一假说的各种常见质疑。图灵测试是人工智能哲学方面首个严肃的提案。 或者是这样 如果一个人(代号C)使用测试对象皆理解的语言去询问两个他不能看见的对象任意一串问题。对象为:一个是正常思维的人(代号B)、一个是机器(代号A)。如果经过若干询问以后,C不能得出实质的区别来分辨A与B的不同,则此机器A通过图灵测试。 我相信当下的ChatGPT已经非常接近或者已经可以通过图灵测试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机器已经相当与能思考,或者说有自我意识了。 我在知乎的原回答

February 3, 2023 · 1 min · Yuanhao

ChatGPT渗入到内容行业后,是否会造成剽窃、作弊成灾?会扼杀人类的内容创造力吗?

我的想法是剽窃、作弊成灾是会的,但扼杀人类的内容创造力是不会的。 首先人工智能模型造成剽窃、作弊的现象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情况,这也是模型水平进步的一个表现。而且,这种模型导致的剽窃和作弊相比于原来的形式还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要理解这件事情,还需要稍微了解一下这些模型的训练方法。 以ChatGPT为例,它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语言模型的预训练。它所依赖的语言模型是来自OpenAI的GPT-3.5。以他的前身GPT3来说,训练这个模型的数据来源如下 来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GPT-3#GPT-3.5 从表里可以看到,即使是让普通人觉得已经无所不包的维基百科只占到了训练数据的3%,可见训练一个顶级的语言模型需要多少数据。训练的过程有点像填字游戏,让模型看一小段文本,让它猜测后面接着的文本是什么。是不是有点像人类的背诵? 而这么巨大的训练语料就意味着这个模型可能阅读过这个世界上相当大比例的文本,不管是书籍、论文还是博客文章,甚至是代码片段,这也是为什么ChatGPT可以有如此令人惊艳效果的原因。它看过的这些文本,最终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概率分布,例如看到“世界”,它会知道后面也许会跟着“杯”或者“地图”,它们有着不同的概率。 所以这种模型的剽窃和作弊是隐性且抽象的,需要人类用问题把模型的知识“钩”出来。虽然稍微不一样的钩子就有可能从模型钩出很不一样的结果,但由于这写结果本质上都符合模型训练时语料的概率分布,所以很有可能就会触发剽窃和抄袭。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没有这海量的训练数据,就没有令人惊艳的模型,但这么大量的数据要把版权问题搞得清清爽爽也绝不是一件易事。 但对人类创造力的扼杀的担心我觉得大可不必。首先,模型暂时还没有实时进化的能力,ChatGPT的训练数据停留在2021年,它并不知道2022年底中国会突然放开防疫政策,那以此为题材的创作显然与他无缘。 其次,真正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力哪会因为创作之后会有人剽窃就减弱?那是一种使命感,是不吐不快的感觉。 大家都知道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激发社会创新创造,但近几十年来的开源运动也证明了这不是唯一的路径。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开源软件世界,这种开放反而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传播。说不定以后在AI模型领域也会有这样的运动,人们贡献出自己产生的语料供模型学习,然后用适当的license系统保证产出的模型可以被合理、公平地被使用。 我在知乎的原回答

January 31, 2023 · 1 min · Yuanhao

以 ChatGPT 为代表的「大模型」会是多大的技术革命?如果要发生技术革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作为一个近几年语言模型大潮的经历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ChatGPT is ’not particularly innovative,’ and ’nothing revolutionary’, says Meta’s chief AI scientist 上面一句话是Yann Lecun说的,虽然被网友群嘲柠檬精,但我是比较认同的。我感觉”大模型“确实是一个革命,但ChatGPT更适合作为这场革命阶段性胜利的一个里程碑。而其实这场革命的火种早就已经播下了。 这场革命如果往早了说,我觉得可以追溯到连接主义的诞生。 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又称为仿生学派或生理学派,其主要原理为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 这一学派相信神经网络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方式,上世纪40年代就出现了。但它的发展历程很曲折,经历过很多高光时刻,也多次陷入低谷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人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器官,由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大致相同数量的非神经元细胞和数万亿个神经连接组成。 如果你希望要用神经网络来实现人工智能,自然的想法就是神经网络的规模要跟人类大脑相当。也就是说足够”大“会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需求,他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 前几天横空出世的AI 爆款产品ChatGPT,可以聊天、写代码、解答难题、写小说,其技术底座正是GPT3.5 大模型,参数量多达1750 亿个。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牛逼的神经网络参数量已经跟人脑的神经元数量相当了。但了解神经网络的朋友应该会知道,上面所说的GPT3.5的参数量实际上是要跟人脑中的神经连接数进行类比,而不是神经元个数。也就是说目前最牛逼的神经网络容量和我们的脑容量还有数量级的差距。 在当下,大部分人都会相信我们堆更大的模型用更多的数据还能够提高神经网络的能力。于是短短几年间,从BERT的1M参数已经进步到GPT3.5的175B参数。 但在若干年前,这个事情还不是这样,人们想大也大不起来。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结构,也没有合适的训练方法,可能硬件也不够给力来让神经网络越大越好这件事成为现实。直到Transformers模型和基于掩码的非监督训练方式出现,事情才发生转机。所以往近了说,这场革命应该归功于这两件事,ChatGPT的祖宗GPT在2018年就出现了。 要说这革命有多大,我感觉目前的结果还是不如前面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大。那两次都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实现了例如探索宇宙这样之前无法办到的事情。现在的ChatGPT相比起来还差一些。但是AI4Science领域也有很多激动人心的结果,未来还有很大的潜力。 我在知乎的原回答

January 30, 2023 · 1 min · Yuanhao

目前ChatGPT 已应用到论文写作、剧本创作、媒体内容生产,是解放生产力的机会还是被AI支配的开始?

我感觉问题中的两个选项并不是互斥的,而且所谓被AI支配的开始甚至都不是一个合格的选项,为什么这个开始是ChatGPT,不是计算机的发明,甚至是二极管的发明呢?但是我认为说ChatGPT是“解放生产力的机会”还是比较靠谱的。 它解放生产力的能力已经被大量的报道了,以剧本创作为例,假如你有一个绝妙的故事创意,你可以让ChatGPT快速地帮你产生好几个版本的剧本。这种机器辅助的模式可以极大地增加内容生产的效率。 但ChatGPT并不是一个可以自主创作的人工智能,它是一个以对话机器人的形式呈现的算法模型。就像是一个从不主动说话,但几乎有问必答,且学富五车的人。要把它的知识或者创造力激发出来,需要有适合它的问题。而我一直觉得提问题是一个比回答问题更有难度、更体现创意的事情。还是以前面的剧本创作为例,正是因为你有了一个绝妙的故事创意,ChatGPT才能在此基础上写出一个好的剧本,你在这个创作中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以此展开,人类创作者还有很多能力是ChatGPT目前不具有的,例如ChatGPT没有情绪。他不会因失恋而难过,也没法因为看到一个漂亮的风景而开心。但很多时候,情绪才是创作的源头。 也就是说,ChatGPT是一个次时代的工具,但创作的主动权,仍然在使用它的人类手上。或者可以说,ChatGPT只会作,而不会创。在内容生产领域如果说真的会被AI支配,我认为应该是被善于使用这种次时代工具的人支配。这也是我们大家可以在其中寻找的机会。如果一个人能够快速获取大量优质的prompt(也就是给ChatGPT的问题),那确实可以在内容生产这个行当里获得远高于一般人的经济回报。但我认为,在内容或者说创意行业,几乎不可能有个体或组织可以达到“支配”行业的程度。这是一个非常分散、个性化的行当,受众的喜好五花八门,萝卜青菜都有人爱。即使好莱坞再强,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还是可以拍出叫好叫座的电影。 反过来看,今天ChatGPT可以做的事情有多少是真正的创作呢?回答一些答案明确的问题?完成一些格式相对固定的文案?写一个常见功能代码?AI是面镜子,可以让人类反思到底哪些工作是真正的创意工作。当基于统计的模型(ChatGPT也是基于统计的模型)可以把一个问题解决得差不离,那它的创意属性基本上就消失殆尽了。 我在知乎的原回答

January 30, 2023 · 1 min · Yuanhao

协同滤波和它的子孙们

2022年Q4,在项目里接触了一些跟召回相关的工作,但坦白讲做的比较匆忙。整好最近在家带娃,空余时间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一下,这篇小作文做个总结。 本文总结的算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端,就是大名鼎鼎的协同滤波(collaborative filtering,CF)算法。这个协同只看字面也看不出个所以然,维基百科的解释如下 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是一种在推荐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技术。 该技术通过分析用户或者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协同”),来预测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并将此内容推荐给用户。 经典CF 最早的CF算法是user CF。这种算法包含两个主要步骤 对于当前用户,在所有用户中寻找与他最相似的一些用户 用相似用户对item的评价来作为当前用户对item的评价 我做的几个召回渠道也是基于CF的。如果把这个技术用在召回里,就是对于当前user,返回在与之相似的用户中受欢迎的item。这里面用户相似度的评价方式比较重要,例如通过计算两个用户交互过item的Jaccard距离来作为相似度。这种做法在用户集合很大时计算复杂度相当高。在早期的系统里,item的数量可能远远少于用户的数量,并且用户的相似度会随着用户行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有人提出在item与item之间直接计算相似度,这种相似度相对稳定,离线计算好一个相似度关系表之后在线可以直接使用,这样就可以避免相似用户计算这个耗时的步骤,这种做法称为item CF。 矩阵分解 Matrix Factorization 上面的经典CF算法实际是个间接推荐的方法,人们发现可以从用户和item的交互历史中得到用户和item的关系,从而进行直接推荐。基本的思路是将user-item交互矩阵近似为user矩阵和item矩阵的乘积。具体来说,若用户数为N,item数为M,则交互矩阵为N*M,希望把它近似为N*K和M*K两个矩阵的乘积。K可以远小于N和M,这样相似度的计算复杂度将比jaccard大大降低。实际上也就是获得了K维的user和item的embedding。交互矩阵通常是0,1矩阵(称为implicit feedback data),上面的操作实际上要让有交互的user和item embedding之间的点积接近1,没有交互的embedding点积远离1。 以下图为例,我们获得了4个用户和5部电影的交互矩阵,右边是矩阵分解之后的结果。左边4*2的矩阵为用户矩阵,在一个二维空间对用户进行表征,上面5*2的矩阵是电影矩阵,在同一个二维空间对电影进行表征。右边的大矩阵是这两个矩阵相乘的结果,和左侧0,1矩阵是比较接近但不完全一致的(毕竟降维了)。对于一个user未交互过的item,我们可以拿user的embedding和item embedding做点积来预测用户发生交互的概率。 {: .align-center style=“width:80%”} Matrix Factorization示意图 {: .align-caption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smaller”} 这个算法实际上优化的是下面这个目标 $$ \min_{U \in \mathbb R^{m \times d},\ V \in \mathbb R^{n \times d}} |A - U V^T|_F^2. $$ 学过数值分析的话会知道矩阵分解有一些经典算法,例如SVD。但这个交互矩阵A实在是太稀疏且太大了,经典算法比较难处理,因此实用的损失函数是这样 $$ \min_{U \in \mathbb R^{m \times d},\ V \in \mathbb R^{n \times d}} \sum_{(i, j) \in \text{obs}} (A_{ij} - \langle U_{i}, V_{j} \rangle)^2 + w_0 \sum_{(i, j) \not \in \text{obs}} (\langle U_i, V_j\rangle)^2....

December 23, 2022 · 1 min · Yuanhao

也聊一下ChatGPT

最近ChatGPT火了,而且火出圈了。好多不是做技术的朋友都开始关注甚至转发相关文章。从广为流传的一些例子看,ChatGPT确实做出了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效果。聊天机器人搞了这么些年,也终于有了一个让大家都比较认可的产品。 {: .align-center style=“width:80%”} ChatGPT的结果令人惊艳 {: .align-caption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smaller”} 小迷思 前几天几个小伙伴聊天,说起ChatGPT和OpenAI,纷纷感叹为什么国内没有这样的创新公司和突破性产品涌现。几个大厂的研究院,比如阿里达摩院、字节AI Lab虽然成果也很多,但跟deepmind、OpenAI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其实ChatGPT背后的东西并不是有多难,但为什么做出来的是他们? 今天在知乎上发现也有类似的问题,还挺火的。不少回答都从大环境的角度分析,有说我们还穷的,有说国内资源和人才不匹配的。这些固然对,但作为个体我们也可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前几天看到一个做AI架构的大佬在朋友圈感叹,18年就在某大厂实现了500块GPU并行训练transformer,但大家都不知道这东西能干嘛。所以有的时候并不全是资源不到位的问题。我不禁想起了马老师“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观点,我感觉就是差在这个境界上。从学校毕业五年多了,我感觉这也是自己目前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我们有把事情做好的能力,但却缺少真正相信且原意长期坚持的东西。 ChatGPT背后的技术 还是聊回技术。ChatGPT还没有公开的论文,根据OpenAI的博客,基本上使用的技术和他们在今年早些时候公布的InstructGPT差不多。 We trained this model us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RLHF), using the same methods as InstructGPT, but with slight differences in the data collection setup. {: .align-center style=“width:80%”} ChatGPT训练流程 {: .align-caption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smaller”} 上面是ChatGPT博客上的训练流程图,下面是早先InstructGPT论文里的训练流程图,嗯,可以说是一模一样,比较大的差别是基础语言模型从GPT3升级到了GPT3.5。 {: .align-center style=“width:80%”} InstructGPT训练流程 {: .align-caption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smaller”} InstructGPT的介绍还有图例,更容易讲清楚ChatGPT是如何训练的。这个模型的训练分为3个步骤: 从预训练语言模型出发,用标注者产生的数据fine tune一个根据提示(prompt)生成答案的模型,这一步称为SFT 用上一步训练的模型生成大量的答案,每一个prompt都生成多组,并让标注者对这些答案进行排序。用这样获得的数据训练一个奖励模型(Reward Model,RM)。这个模型会作为后续强化学习环节的世界模型。 强化学习训练。这一步有点左右互搏的意思,用RM模型作为世界模型,SFT之后的生成模型做agent,进行训练,让生成模型尽可能地在RM模型那里拿到高分。这一步使用的算法也来自OpenAI,为2017年发布的PPO算法。 {: .align-center style=“width:80%”} 强化学习基本流程 {: .align-caption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smaller”} 我对强化学习并不熟悉,只是稍微看了下PPO的介绍,这个算法的目标函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概括,这个目标函数包含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标准的强化学习目标,即在reward model那得高分;第二部分是PPO的创新点,即KL惩罚,目的是让强化学习的每一步都不要更新太多(新模型和老模型的KL散度要小);第三部分是针对语言模型精调新加的,为了防止语言模型在精调的时候退化,他们在精调时把语言模型loss也加了进来。三个部分通过两个超参数β和γ进行调节。...

December 10, 2022 · 1 min · Yuan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