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AI观察251012

这周决定换个写法,先让AI把我刚经历的一切梳理成问题,然后再把答案拼接成故事。主题集中在两个瞬间:一个是抓住 vibe coding 这股风,另一个是在三番的 Tech Week 感受到的AI热浪。 Vibe coding 让效率坐火箭 尝鲜 vibe coding 其实并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决定。之前一直在用 Copilot 当补全工具,偶尔切换到问答模式解题;Codex 则帮我撸过一些独立功能。本周被同事疯狂安利,终于认真试用了 Claude Code。真正的契机是最近开了几个需要完整端到端体验的 side project:算法做完了,总得有个前端去展示。以前这种需求我会用 Gradio 将就一下,但扩展性、体验都差点意思。现在模型写前端的能力明显升维,索性试试看。 事实证明,Claude Code 的体验的确对得起“vibe coding”这三个字。不只是模型本身换挡提速,更是整套产品设计承载起了新的工作流。同样的问题扔在 Copilot 的 agent 模式里用Claude Sonnet 4.5就是搞不定,在 Claude Code 里却能稳稳落地。工程化能力、上下文调度、交互节奏,这些外围细节直接决定了“模型能力”能否发挥出来。 Claude Code:第一次把额度用爆的工具 这是第一次我把一个 20 美元的月度套餐刷出“session limit”。用 Claude Code 紧张工作三个小时就打满了 session,周额度瞬间消耗 16%。这在 Copilot、Codex 身上从未发生过。站在生产力角度也能感受到质变:一个晚上交付了 5700 行代码。我保守估计这相当于以前一周在非常熟悉领域的输出。算一笔账:硅谷中级程序员十来分钟的工资,换来“整周产出”,到底是 AI 便宜还是人类昂贵?更讽刺的是,在国内就算找水平一般的外包,一人天也得四百块人民币。 三小时就到Session Limit 当然,“高效率人士效率更高”只是结论的一面。另一个严肃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技能栈和时间配置。木桶理论正在被改写——如果某块短板 AI 可以补,那就别再死磕了。比如后端程序员为了独立开发硬啃前端,如今的 ROI 已经低得可怜。我的 vibe coding 达人朋友甚至拿 Claude Code 写完了申请日本签证所需的材料并用浏览器填表提交,证明这类工具已经具备了让人眼前一亮的通用性。 调教模型的门槛正在上升 Claude Code 能够“稳”还有一个被低估的原因:我特意读了官方的最佳实践博客,照着写了 CLAUDE....

October 11, 2025 · 1 min · Yuan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