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AI Observations: What Really Matters

This week didn’t revolve around a single theme. It wasn’t a neat follow-up to last week’s “product fundamentals,” nor a deep dive into “triple-speed coding” like 10.19. It felt more like a handful of scattered observations and experiments, each sparking new thoughts. If there’s a shared thread, it’s probably this: in an era where AI rewires productivity, what actually matters? Beautiful view outside the Google office When Productivity Explodes, Taste Becomes Scarce I spent a day at Google’s San Francisco office for an event....

November 2, 2025 · 6 min · Yuanhao

每周AI观察:什么才重要

这周没有单一的主题。没有像上周那样聚焦于"产品基本功",也没有像10.19那样围绕"三倍速编程"展开。更像是几个零散的观察和实践,但每一个都让我有些新的思考。如果非要找个共同点,大概是:在AI改变生产力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Google办公室窗外美景 当生产力爆炸,品味成为稀缺 这周去了Google三番办公室参加一个活动,虽然内容比较high level,但质量不错。他们总结了AI时代产品的几个变化,我记住了三个: 第一是意图做输入。用户很多时候不需要像以前一样亲自操作,只要把想干什么告诉产品就行。第二是多模态,模型的进步使得理解和操作非结构化数据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第三是自动化,产品可以直接交付结果,而且能在你不使用它的时候继续为你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三点对照起来看,还有很多产品形态会发生变化。特别是第三点"自动化",我觉得特别值得深挖。ChatGPT只在你问它时为你工作,但优秀的人类都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在背后下功夫。未来的产品如果能具备这种"主观能动性",不再是被动响应,而是主动为用户创造价值,那会是质的飞跃。 会上有个观众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她是孩子的母亲,自己学计算机出身,很热爱这一行也感受到了红利,但她担心孩子不能再学这个了。嘉宾David Benjamin(Google AI Future Fund的co-founder)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他的感觉是: 现在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力最发达的时候,你可以靠说话实现一个app,创作一幅图画甚至视频,品味变得特别重要。而品味是靠很多人文学科比如历史、艺术来培养的。 这个观点我相当认同。当技术实现的门槛被AI大幅降低,差异化就不再来自"能不能做到",而是"做出来的东西好不好"。什么是好?这就需要品味。而品味的培养,恰恰不是靠刷LeetCode和背设计模式,而是需要更广阔的人文积累。 小团队效率高是有理论基础的 这周听了一个很棒的播客《OpusClip 增长秘诀:如果每个阶段只让我选一件事做》,里面提到的一个观点和我最近的实践高度吻合:创业公司应该多用SaaS服务,不要老想着招人自己干。嘉宾君陶说他自己手上就有十几个SaaS产品在用。 构建用户反馈闭环他们就用了至少4种产品 美国这边真的有太多SaaS服务,而且定价都很便宜。比如我们最近打算给用户发newsletter来提高留存,以往都是找内部的newsletter团队帮忙,但他们事情也蛮多,一般需求得两三天才能消化。这次我直接买了个服务,一个月只要35美元。功能非常完善:所见即所得的模板编辑器、详尽的打开率报表,应有尽有。配置起来花了不到两小时,马上就把邮件发出去了。 还有一个需求是做小搜索模块。搁以前肯定是搞个embedding推理服务,建个ES索引,吭哧吭哧搞一会。这次直接丢Pinecone里,免费套餐就包圆了,只需要往里丢文档和搜索查询,其他全不用管。 这两个还算常规。但其实像用户调研这种看起来很复杂的事情,都有SaaS可以帮你完成从招募、访谈到分析的全流程。 对于创业公司人手不够,如果没有用这些服务,大部分是因为"不知道"。但对于中型公司,可能还有一大原因是思想上的惯性。毕竟有这么多工程师,得安排上活啊。结果可能是搭了一大堆完成度不高的模块,反而在项目过程中消耗了不少时间来修复各种并非主线上的问题——最近我就遇到了好多。最后没能在产品验证、商业验证这些核心问题上花足够的时间。 所以说,小团队做到比更大团队效率高,也许是有理论基础的。组织变大之后如何保持高效率,也是真的需要水平的。 从Build到Growth的转型 听了播客里嘉宾的话,这周花了不少时间试着去找产品的第一批核心用户。以前没怎么做过,发现这事确实很难。 我们试了几个渠道。第一个是从老产品导流,目前看转化率非常低。从逻辑上看这两个产品的人群确实差得比较远,但毕竟是free lunch,所以还是做了。 然后试了去Reddit发帖,带来了几个用户。但这个渠道有一些门槛,不少subreddit都有很严格的发帖审核。我的一个比较生硬的广告让我被管理员永久封号了。这个教训挺深刻:在社区里,你不能只是把产品扔进去就走,而是要先理解社区的文化和规则,建立信任,然后再自然地分享。 不过Reddit也让我发现了一些宝藏。有好多给做产品的人讨论的板块,比如r/alphaandbetausers、r/startup,大家贴自己的产品然后互相给反馈,氛围挺不错的。 目前正在观察Twitter。从帖子的阅读数来看,Twitter的传播速度应该更快。但如果根据播客里讲的,Reddit中某些板块里有核心用户的可能性比Twitter大,后面还是应当加大力气。 这种帖子能带来曝光,但难找到核心用户 AI让创建一个app变得容易,但找到第一批核心用户依然很难——对我来说是这样。OpusClip的君陶他们做得就很好,播客里也有很多可执行的干货。我们之前更擅长build,现在也要往找用户和增长上多花功夫。 这和上周的观察是一脉相承的。10.26那期我说"效率不等于方向",Composio的CEO虽然英语不好,但在Twitter上孜孜不倦地发视频最终火了起来。现在轮到自己实践,才真正体会到:build只是第一步,让合适的人知道你的产品,可能更难也更重要。 把这周的几个观察串起来看,有个隐隐约约的线索: AI降低了技术实现的门槛。一晚上5700行代码,一周完成三周的工作量,这都是前几周我们亲身体验过的。SaaS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基础设施的门槛,Mailgun两小时就能配好newsletter,Pinecone免费套餐就能搞定搜索。 但AI并没有降低"做对的事"的门槛。什么是好的产品?谁是你的用户?怎么找到他们?如何和他们沟通?这些问题依然需要品味、判断和大量的实践。 在AI时代,技术实现不再是瓶颈,真正稀缺的是对"什么值得做"的判断,以及把它做好、让合适的人知道的能力。 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小团队效率可能更高:当实现的成本大幅降低,组织的核心价值就从"能调动多少资源"变成了"能多快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决策速度,往往和团队规模成反比。 下周见。

November 2, 2025 · 1 min · Yuanhao